一、培养目标
1.硕、博士研究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2.博士研究生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有创新,在深度、广度上达到学校的规定;硕士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学术新动态,能够胜任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工作和专业课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在语言、内容、形式上达到相应的要求。
3.硕、博士研究生均应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了解并遵守学术研究的一般规范。
4.硕、博士研究生均应熟练掌握工作语言(法语),具有在较高层次上应用该语言的能力,并基本掌握一门第二外语(英、德、日、俄),能阅读所学专业的资料与文献。
二、研究方向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
法语文学
符号学与文学
法语语言学
中法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
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
法语文学
符号学与文学
三、招生对象
1. 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或同等学历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并经复试合格者。
2. 博士研究生:本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已获得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或同等学历者,经博士生入学考试(笔试、口试)合格者。
四、学习期限
硕士研究生实行有条件的弹性学制,学习时间一般为三年,其中第一学年为课程学习阶段,通过中期考核后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
博士研究生学习时间一般为三年,其中课程学习阶段至少一学年,特殊情况下可以申请延长学习时间。
五、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A、B、C、D四大类。A类为全校公共学位课程;B类为外国语学院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学位课程;C类为二级学科法语语言文学专业学位课程;D类为本专业的方向选修课程。
硕士研究生仍实行学分制。学生总学分数不得低于32学分。本专业D类方向选修课总学分不得低于12学分。
(一)硕士阶段
A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二外语必选,其他三门任选一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 (1学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学分)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学分)
第二外语 (4学分)
B类:(外国语文通论必修,其他三门任选一门)
外国语文通论 (2学分)
文艺批评理论综述 (2学分)
翻译通论 (2学分)
外国语言学 (2学分)
C类:
法语文学导论 (2学分)
法国文学作品选读与写作 (2学分)
法语语言学与符号学理论 (2学分)
D类:
翻译理论 (4学分)
法汉翻译技巧 (4学分)
汉法翻译技巧 (2学分)
翻译评论 (2学分)
西方翻译简史 (2学分)
法国当代文论 (2学分)
法国社会与文化 (2学分)
法语句法和语义结构分析 (2学分)
法语语言学流派 (2学分)
法语语言学史 (2学分)
符号学与文学 (2学分)
战后法国小说 (2学分)
二十世纪法国小说 (2学分)
法国文学批评导读 (2学分)
勒克莱齐奥研究 (2学分)
法国作家与中国文化 (2学分)
近二十年来的法国文学 (2学分)
(二) 博士阶段:
全校学位课程: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第二外语
专业课程:
法国文化(含文学)名著导读
翻译理论前沿
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法语语言学
当代符号学理论
当代法国文学流派
当代法国叙事学
西方文论
注:每个博士生至少修三门博士阶段专业课程,其中其他导师开设的专业课程不少于两门。
六、培养方式
1.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第一学期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导师确定后,由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并负责专业培养工作。博士研究生入学后,由导师负责成立博士生培养指导小组,制定培养计划,由导师与培养小组共同负责培养。同时,根据中法政府教育合作协定,采用导师负责制,与法国有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2. 所授课程根据不同的类型与性质采取相应的授课形式,如:课堂讲解与讨论、课外阅读与研究报告等。鼓励研究生拓宽研究视野、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
3.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重点放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研究之上,鼓励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新方法、新手段,阐述新思想、新见解,培养从新的视角分析与研究问题的能力。
4. 鼓励研究生参加本系、院及国内的各种学术活动,参加中外教师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关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学术新动态。
5. 在培养研究生的文化素质的同时,注意培养其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和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任课教师负责。
2.专业课或进行笔试,或写课程论文,论文篇数由任课教师确定。
3.硕士生中期考核:硕士生中期考核在学位课程基本完成之后进行,一般在第三学期初举行。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的学习做全面评估,包括检查学位课程学习情况、专业及方向书目阅读情况、论文开题计划、读书笔记等。中期考核按照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进行,考核组成员由研究生导师组成。考核结果分“通过”、“暂缓通过”、“不通过”三种,“暂缓通过”者须参加补考,“不通过”者将终止学业,按南京大学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4.博士生学科综合考试:博士生学科综合考试在学位课程基本完成、论文工作正式开始前进行;主要考察博士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研究方法和学科前沿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博士生课程学习、书目阅读、科研及思维能力的综合考察,对是否能进入博士学位论文撰写阶段的综合评估。考试时间一般在第二学年初。所有博士研究生必须参加本年级学科综合考试。学科综合考试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暂缓通过三个等级,其中优秀率不超过15%,暂缓通过率一般不低于15%。等级为优秀和合格者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准备阶段,暂缓通过者,可申请参加下一轮学科综合考试,每位博士生六年内最多可申请参加三次学科综合考试,三次暂缓通过者将自动终止学业,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撰写是全面训练和考验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之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的选题要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必须有自己的见解,文字和格式必须符合法语系制定的规范。硕士生必须参加论文写作课,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开题报告,硕士论文必须用法文撰写。博士生在论文选题完成后要举行开题报告会,接受指导小组的审查,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定期向导师做阶段性报告。博士论文可以用中、法文撰写。
九、答辩与学位授予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2人,至少1人为校外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答辩委员会由3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正高职称专家至少1人。
博士学位论文通过预答辩、根据预答辩中提出的修改意见修改以后,申请正式答辩,研究生院在申请答辩的名单中进行学位论文抽检盲审。未被抽中盲审的博士学位论文,由5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阅,5位专家中博士生导师不少于3人,外单位专家不少于2位。评阅意见有不合格的论文不能组织答辩。抽中盲审的博士学位论文由校学位办送出盲审,评阅人为3人,关于盲审结果的处理办法参见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关于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和组织答辩工作的几点说明》。
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由5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博导不少于3人、校外专家不少于2人),研究生本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可以列席答辩)。
硕、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结果分“通过”、“有条件通过”、“不通过”三种,“有条件通过”的论文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一、三、六个月)完成修改,由答辩委员会组织评阅,决定是否通过。论文经答辩委员会通过后,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获得通过后授予硕、博士学位。
南京大学对博士研究生在论文发表方面提出了量化标准,详细规定参见《南京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科研成果基本条件(修订稿)》。
十、参考书目
1.刘成富:《20世纪法国反文学研究》,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
2.拉曼·赛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 许钧、袁筱一:《当代法国翻译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4. 许钧:《翻译论》,译林出版社,2014年。
5. 郑克鲁:«现代法国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6. Roland
Barthes,Introduction à l’analyse structurale du récit, in Communication 8, Paris, Seuil,1966.
7. Roland
Barthes, Eléments de sémiologie, Paris, Seuil,1985.
8. Antoine
Berman,L’épreuve de l’étranger, Paris,Gallimard, 1984.
9. Antoine
Berman, Pour une critique des traductions : John Donne, Paris,
Gallimard, 1995.
10. Claude
Brémond, Logique du récit, Paris, Seuil, 1973.
11. Michel
Charles, Introduction à l’étude des textes, Paris, Seuil, 1995.
12. Gérard
Genette, Figures I, II, III, Paris, Seuil, 1966,1969,1972.
13. A. J.
Greimas, Sémantique structurale, Paris, Seuil,1966.
14. Pierre
Guiraud,La sémiologie, coll Que sais-je?, PUF, 1971.
15. Claude
Mauriac: La littérature contemporaine, Paris, Albin Michel, 1969.
16. Henri
Meschonnic, Poétique dutraduire, Lagrasse,Verdier, 1999.
17. Georges
Mounin, Problèmes théoriques de la traduction, Paris, Gallimard, 1963.
18.
Jean-Paul Sartre,Qu’est-ce que la littérature?, Paris, Gallimard, 1986.
19. F. de
Saussure,Cours de Linguistiquistique Générale, Paris,Payot, 1985.
20. Tadié, La
critique littéraire au XXe siècle, Paris, Belford,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