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学苑出版社;第1版(2005年10月1日)
·平装:331页
·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16
·ISBN:9787507726091
·条形码:9787507726091,978750772609101
·商品尺寸:22.6x17x2cm
·商品重量:540g
·ASIN:B00MH6CVVG
第一章文物学概述
第一节文物学研究对象
一、“文物”一词的渊源和概念演变
二、文物及其范围
三、文物特性
第二节文物学的任务
一、研究文物的基本要素
二、研究文物的分类
三、研究文物的鉴定
四、研究文物的价值与作用
五、研究古器物
六、研究古书画
七、研究古文献
八、研究古代文化史迹
九、研究近代现代文物
十、研究文物保护管理
十一、研究文物保护技术
第三节文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分类法
二、排比法
三、历史分析法
四、逻辑分析法
五、年代测定法
第二章文物研究与文物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古代的文物研究
一、金石收藏研究与金石学
二、书画的收藏与研究
三、古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四、文化史迹的调查与研究
五、古物和古迹的保护
第二节近代的文物研究与保护
一、甲骨的收藏与研究
二、简牍和古文书的发现与研究
三、古遗址和古墓葬的科学发掘与研究
四、古建筑和石窟寺的调查与研究
五、博物馆文物收藏与研究
六、文物保护法规
第三节现代的文物研究与保护
一、文物研究机构与队伍
二、文物调查、研究与保护成果
三、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四、文物保护与管理
第三章文物学与相关学科
第一节学科的分化与文物研究的基本特点
一、学科的分化
二、文物学研究的特点
第二节文物学与历史学
一、文物学与历史学的区别
二、文物学与历史学的联系
第三节文物学与考古学
一、研究的年代范围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的目的
第四节文物学与博物馆学
一、博物馆学研究的范围
二、博物馆是文物收藏机构
三、博物馆是科学研究和教育机构
四、两个学科研究的交叉
第五节文物学与其他相关学科
~、文物学与地理学
二、文物学与方志学
三、文物学与宗教学
四、文物学与建筑学
五、文物学与法学
六、文物学与相关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
第四章文物定名
第一节不可移动文物定名
第二节可移动文物定名
第五章文物分类
第一节文物分类的原则
一、文物的复杂性与可分性
二、“物以类聚”
三、一个标准与一种方法
四、复合体文物归类与约定俗成
第二节文物分类的方法
一、时代分类法
二、区域分类法
三、存在形态分类法
四、质地分类法
五、功用分类法
六、属性(性质)分类法
七、来源分类法
八、价值分类法
第三节文物分类法的局限性与发展
一、某些分类法的局限性
二、文物分类法的发展
第四节文物分类与文物保管
一、有利于文物藏品的保管
二、有利于分级保管
第六章文物鉴定
第一节文物鉴定的必要性
一、作伪使文物真假难辨
二、判明年代与揭示价值之必须
三、文物鉴定与文物定级和保管
第二节文物鉴定的内容与要求
一、文物鉴定的主要对象
二、文物鉴定的主要内容
三、文物鉴定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文物鉴定方法
一、传统鉴定方法
二、传统鉴定举要
二、现代科学技术鉴定方法
第七章文物价值与作用
第一节文物价值
一、文物价值的客观性
二、历史价值
三、艺术价值
四、科学价值
五、对文物价值认识的深化
第二节文物的史料作用
一、文物的证史作用
二、文物的正史作用
三、文物的补史作用
四、文物史料的功能
第三节文物的借鉴作用
一、借鉴与发展的见证
二、借鉴与促进文化艺术发展
三、借鉴与发展科学技术
第四节文物的教育作用
一、文物教育的特点
二、文物教育的凝聚力
三、文物教育的场所与形式
……
第八章古器物
第九章古书画
第十章古文献
第十一章古代文化史迹
第十二章近代现代文物
第十三章文物保护管理
第十四章文物保护技术
第十五章21世纪的文物学
参考文献
附录:文物藏品定级标准
李晓东,1936年生,山西芮城人。1961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长期从事文物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研究员。曾任河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国家文物局巡视员和综合财务司负责人等职务,现任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文物保护管理概要》、《中国文物学概论》、《文物保护法概论》、《文物法学:理论与实践》等,合作著作有《燕下都》等多种,主持选编中外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