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南京大学考研:考研经验看多了,反而误事
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听过那么多考研经验,看过那么多考研指导,最后却还是名落孙山。
作为考研党一枚,深知考研中人对“考研经验”的迷恋,甚至有打印出来还划重点、做笔记的人物,贴满一整面墙只为激励自己
多数人受小时候惯性的“听话思维”,对别人说的话尤为相信,尤其是长辈、前辈,非但相信,而且照单全收。
所谓“听话思维”,俗称“乖孩子”
小时候,
“天气冷,多穿件衣服出门。”
“但是我不冷。”
“听妈妈的话,乖”
“好吧。”
长大后,
“这所大学好,离家近,读这所好。”
“但是我喜欢北方的那所大学。”
“乖,听话,就读这所。”
“好吧。”
再后来,可能
“我想到上海去发展…”
“上海压力多大呀,回县城工作吧。”
“……”
“乖,听话。”
“好吧。”
也许,再后来
“这个姑娘还不错,跟你很配。”
“但是我还不想这么早。”
“不早了,多好的姑娘,就她了”
“……好吧。”
最终,乖孩子一路走来,读了父母让上的大学,做了父母喜欢的工作,娶了父母看中的姑娘。孩子很乖,父母出门到处跟人夸。但是,这真的是他自己想要的人生吗?
人还有一个共同的毛病,俗称“三分钟热度”。前一秒,信誓旦旦发愤图强,发个朋友圈壮壮士气,不成功,便成仁;不破楼兰誓不还。
下一秒,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空调西瓜偶像剧,微博微信玩游戏。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大学时候有个同学,以热衷“考研经验”而出名,每天看起来雷厉风行,办事不拖拉,做事争分夺秒。他就是典型的“三分钟热度”。考研经验看一篇就学一篇,人家说早睡早起,他就八九点上床,四五点起床;人家说深夜做题有效率,他就又学人家颠倒黑白;人家说下个软件打卡督促自己,他就下满了一屏幕软件就没打开过;人家说报班好,他就屁颠屁颠报了一大堆有用没用的辅导班;人家说政治最后一个月背就好,他就拖拖拖拖到最后才手忙脚乱的背;甚至人家说的各种补脑偏方、提神良药,都尝试过几种。
他很努力,整天看他都在忙,但最后,他还是落榜了。但看到考研经验里很多人说“二战也不错”,没沮丧几天又开始忙起来了。
不知道现在他考上没有,放弃没有,还是不是热衷“考研经验”。
你能说他不努力吗?他的努力程度应该超过了许多人。但你能觉得他做得对吗?很难认同,但他确实照搬经验做的呀
为什么看了那么多经验,却还是考不好这场研?
原因有二,一、太“听话”;对于前辈说的话照单全收,典型的“乖孩子”;二、没“长性”;对于坚持做一件事,虎头蛇尾。
我想这是许多考研人常犯的错,你要知道,适合别人的未必就适合你。
别太听话,别人说的未必正确,要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衡量;别太急躁,凡事都需坚持,总是中途放弃,什么事都做不好。
道理是坚不可摧的,人生是充满未知的。读了,想了,抄了,背了…没用。只有行动了才有用。
道理不需要听太多,人生路是走出来的。就像考研经验无需多,关键是走出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