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6年修订)
指导思想
根据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需求,确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参照国际通行的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兼顾本科、硕士生和博士生之间的衔接,建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关注当代学术最新发展,发扬自身特色,培养具有现代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硕士
一、硕士生培养目标
1. 具备中国语言文学方面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具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中国语言文学及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 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
3. 德才兼备,身体健康。
二、硕士生招生
1. 统招生
符合研究生报名条件,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并进入当年招生计划范围内的考生,可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及思想表现审查合格者,可录取为当年硕士研究生。
硕士生统招生考试和录取均在一级学科进行。
初试阶段专业课的考试科目:
① 文学(含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
②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论文写作)。
复试:
初试合格者进入复试,复试阶段考试科目为各二级学科专题(考生按报考志愿应试),分别是:①文艺理论专题,②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题,③汉语言文字学专题,④中国古代文学专题,⑤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
2. 免试生
“985”、“211”学校具有推免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可申请免予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经审查并面试合格后,直接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三、硕士生课程设置
为适应实际需要,硕士生课程设置淡化专业界限,鼓励学科交叉,增设前沿性学科,为学生在较为广阔的领域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以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硕士生须修满32学分(非中文专业本科毕业生须补修4学分中文专业本科段课程),并通过硕士学位课程考试合格者,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课程共设约60门,原则上每位研究生导师主讲一门。
全部硕士生课程由A、B、C、D四类组成:
(1) A类必修课(7学分)
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②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1学分)
③ 英语(4学分)
(2)B类选修课(6-9学分)
(3)C类选修课(二级学科的专业学位课程)
(4)D类选修课(其中跨一级学科选修不少于1门)
为建立开放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选修外校(原则上限定为首批“985”学校)学科专业课程,选修暑期学校(本校和外校中的首批“985”学校)课程,该课程作为D类课程,计入学分。
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课程:
(1)中国概况(3学分);
(2)汉语课(4学分),以达到新HSK6级为标准(经批准用英语进行研究的除外);
(3)其余同中国硕士研究生。
四、硕士生培养
硕士生学习时间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两年,撰写学位论文1年。
硕士生入学后不分专业,不定导师,实行年级导师负责制。第2学期初进行师生互选,进入专业(二级学科),制定培养计划。第三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同时实施三级分流。
1. 师生互选
院研究生办公室向硕士生介绍全系各专业及导师情况,发放师生互选表;硕士生选择适合指导自己学位论文的导师,专业按学生所选导师志愿的次序,同有关导师协商,以确定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确定后,由专业负责人签署意见后交院确认备案。
“师生互选”原则上尊重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志愿,但专业也可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和其他具体情况,对“互选”工作进行适度调整。
2. 制定培养计划
硕士生第一学期的培养计划由院统一制定。第二学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硕士生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两份,一份由研究生自己保存,一份报院备案。培养计划到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网页上下载,网址是:http://grawww.nju.edu.cn/content/py.asp 。
3. 中期考核
加强研究生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选拔优秀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实行研究生中期考核制;院研究生办公室将按照研究生培养方案,在德智体诸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具体办法:
A.考核在考核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由各专业负责实施,组成包括导师、主要任课教师在内的若干考核小组(每组成员不少于3人)进行考核,同时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
B.业务方面主要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是否达到规定要求,以及通过课程学习体现出的科研能力和思维能力;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由院学生工作组会同有关人员进行。
C.填写“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对被考核研究生作出结论性意见。中期考核因学习进度未通过者,按规定延期。
中期考核安排在第三学期初进行。
4. 中期分流
经过中期考核的硕士研究生,按考核成绩分为3种流向:(1)硕—博连读或提前攻博;(2)进入硕士论文阶段;(3)终止学业。
5. 论文答辩
(1) 开题报告
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时间放在第三学期初,可与中期考核同时进行。由各专业(二级学科)组织实施。专业应对硕士生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
(2)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研究生按照培养计划的要求,修满规定学分,且成绩合格,论文撰写达到导师和专业要求,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由硕士生所在专业(二级学科)组织。专业指定专人做答辩秘书。答辩秘书负责领取、交送答辩材料。专业应为每位学位申请人聘请1-2位与论文有关的专家评阅论文,组成3-5人的论文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副教授、教授或相当专家担任。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1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
博士
一、博士生培养目标
德智体全面发展,牢固全面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备在本学科或相近学科从事创造性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
符合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报名条件,参加文学院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并进入当年招生计划范围内的考生,思想表现审查合格,可录取为当年博士研究生。
(一)考试
1、笔试 由文学院组织,闭卷考试。
专业基础,满分100分。
专业外语,笔译,满分100分。
2、口头报告,满分100分。
考生笔试、口头报告成绩累加,择优确定参加导师面试资格人选。
3、导师面试,满分100分。
(二)录取
综合考生全部考核结果,决定录取名单,上报研究生院。
三、博士生培养
(一)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时间为3-8年(在职博士生为4-8年)。
(二)制定培养计划
博士生培养实行导师领导下的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制。博士生指导小组由指导教师和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已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3-5人组成,其中一人为相邻专业的教师,导师担任指导小组组长。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本人填写,在第一学期末完成,一式两份,一份由学生自己保存,一份交院系备案。培养计划中应体现出具体培养措施。
(三)课程设置
博士生课程:
(1)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外语;
(3)专业课。
文学院博士生专业课程共设约40门(原则上每位博士生导师开一门),由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选修5门。其中2-3门为主修,2-3门为辅修。辅修课为跨二级学科课程。
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
(1)中国概况;
(2)汉语课,毕业时要求达到新HSK6级(经批准用外语进行研究者除外);
(3)专业课程同中国博士研究生。
(四)资格考核
建全阶段考核制度,达到分流、淘汰和择优、奖优目的;同时配合学校的论文质检制度,保障学位论文水平。
1、 博士资格考核时间
(1)资格考核、学位论文开题考核安排在第三学期初进行。(2)所有博士生须参加所在年级的第一次考核;确有原因而无法参加者,做暂缓通过处理。
2、 博士资格考核内容
(1)除学校规定要求外,导师(组)须在入学始开列至少20种专业书目,学生须完成每种书目的读书报告。(2)另由学生自选、导师认可至少10种专业书目,每种也须完成读书报告。(3)共30种书目及读书报告为博士资格考核内容。通过者获学位论文开题考核资格。(4)学位论文开题考核的内容即论文开题报告所涉的学术范围。
3、 博士资格考核方式
(1)博士生须经导师审核(课程学习、科研成果、读书报告等)、同意方可参加资格考核。(2)由本专业5位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在已定30种书目范围内,以现场答问(笔试、口试)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分优秀、通过、暂缓通过、不通过四种。(3)通过者获学位论文开题考核资格。开题考核方式不变。
4、 考核成绩评定及奖惩
(1) 成绩评优者,须全票获优秀评价; 3票(含)以上合格评价者,通过;不足3票合格者,暂缓通过或不通过。
(2) 考核通过者进入下阶段学习;对其中优秀者予以奖励,未通过者予以延期等分流处理。
(3) 通过考核而获奖励的优秀者,原则上不高于参加考核人数的15%;未通过考核而须延期等分流处理者,原则上不低于参加考核人数的15%。
暂缓通过、不通过者的再次同类考核,须在一年之后(原则上每年安排一次考核)。六年内三次同类考核未通过者,学校将视其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作肄业处理。
(五)论文答辩
1、开题报告
博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在资格考核结束后进行,时间安排在第二学年。指导教师应在论文阶段及时检查论文的可行性,确保论文如期完成。
2、论文预审
学位论文答辩前,应进行论文预审或预答辩。(此环节配合学校论文抽检\盲审制度进行。)
① 学位论文答辩前,由校研究生院对提出申请答辩的论文随机抽检盲审。
② 未被研究生院抽中者,其论文须由本专业邀请校内\外三位专家预审,全部通过者可予答辩。一票未通过者,须修改后再次预审,并酌情决定(缓期)答辩时间。
3、论文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应当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专业领域内体现创造性的成果。
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应当公开举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两年内修改,重新答辩一次。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合格者,授予博士学位。
硕士生课程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课程编码
|
任课教师
|
学分
|
课程设置(转型期/专业核心/方法实践/交叉前沿)
|
A类
|
马列文论选读
|
10284A007
|
汪正龙
|
1
|
|
A类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
|
2
|
|
A类
|
外语
|
|
|
4
|
|
B类
|
文艺学的方法和体系
|
0501B0200
|
赵宪章、汪正龙
|
3
|
转型期基础课程
|
B类
|
古文字学
|
0501B1100
|
魏宜辉
|
3
|
转型期基础课程
|
B类
|
文献学理论与方法
|
0501B0900
|
武秀成
|
3
|
转型期基础课程
|
B类
|
中国文学史专题与方法
|
0501B0400
|
巩本栋等
|
3
|
转型期基础课程
|
B类
|
中国文化史专题研究
|
0501B0500
|
许结
|
3
|
转型期基础课程
|
B类
|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
0501B0600
|
倪婷婷、王爱松
|
3
|
转型期基础课程
|
B类
|
西方文学批评史专题研究
|
0501B0700
|
昂智慧
|
3
|
转型期基础课程
|
B类
|
戏剧理论研究
|
0501B1300
|
马俊山
|
3
|
转型期基础课程
|
B类
|
影视艺术研究
|
0501B1200
|
李兴阳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B类
|
古代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
2017年秋季学期以后开设
|
张伯伟
|
3
|
方法实践类课程
|
B类
|
近四百年学术史研究
|
2017年秋季学期以后开设
|
徐雁平
|
3
|
交叉前沿类课程
|
B类
|
现代中国与现代文学
|
2017年秋季学期以后开设
|
王彬彬
|
3
|
交叉前沿类课程
|
B类
|
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
|
2017年秋季学期以后开设
|
沈阳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B类
|
汉语史研究的材料与方法
|
2017年秋季学期以后开设
|
张玉来等
|
3
|
方法实践类课程
|
B类
|
中外文学比较研究
|
2017年秋季学期以后开设
|
余斌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C类
|
中国古典美学史专题研究
|
050101C10
|
包兆会
|
3
|
转型期基础课程
|
C类
|
中国中古美学专题研究
|
050101C12
|
李昌舒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C类
|
城市文化研究
|
050101C13
|
高小康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C类
|
近现代中国诗学与思想史
|
050101C15
|
周欣展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C类
|
句法理论基础
|
050102C03
|
李亚非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C类
|
汉语语音学
|
050103C01
|
顾黔
|
3
|
转型期基础课程
|
C类
|
汉语句法研究
|
050102C07
|
沈阳
|
3
|
转型期基础课程
|
C类
|
音韵学
|
050103C02
|
张玉来
|
3
|
转型期基础课程
|
C类
|
佛经文献语言研究
|
050103C10
|
陈文杰
|
3
|
交叉前沿类课程
|
C类
|
汉语方言调查与研究方法
|
050103C11
|
陈立中
|
3
|
方法实践类课程
|
C类
|
语义语法专论
|
050103C12
|
马清华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C类
|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研究
|
050104C09
|
程章灿
|
3
|
转型期基础课程
|
C类
|
古典术数文献研究暨中古知识史研究
|
050104C07
|
赵益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C类
|
中国文学史史料学
|
050105C06
|
巩本栋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C类
|
目录学研究
|
050105C14
|
张宗友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C类
|
老庄研究
|
050105C02
|
许结
|
3
|
方法实践类课程
|
C类
|
经学研究
|
050105C01
|
徐兴无
|
3
|
方法实践类课程
|
C类
|
中国古代文学与性别专题研究
|
050105C07
|
俞士玲
|
3
|
交叉前沿类课程
|
C类
|
通俗文学文献研究
|
050105C08
|
苗怀明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C类
|
域外中国文学史料学
|
050105C09
|
金程宇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C类
|
《诗经》研究
|
050105C11
|
孙立尧
|
3
|
方法实践类课程
|
C类
|
中国中古经学与佚籍
|
050105C12
|
童岭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C类
|
词学十讲
|
050105C15
|
闵丰
|
3
|
方法实践类课程
|
C类
|
宋代文学与文献专题研究
|
050105C13
|
卞东波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C类
|
中国乡土小说史论
|
050106C07
|
丁帆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C类
|
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比较研究
|
050106C10
|
王彬彬
|
3
|
方法实践类课程
|
C类
|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与20世纪中国文学
|
050106C17
|
沈卫威
|
3
|
交叉前沿类课程
|
C类
|
台湾香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
050106C06
|
刘俊
|
3
|
转型期基础课程
|
C类
|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
050106C13
|
黄发有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C类
|
中国现代作家文化心理研究
|
050106C01
|
倪婷婷
|
3
|
方法实践类课程
|
C类
|
中国现代小说叙事学研究
|
050106C02
|
王爱松
|
3
|
方法实践类课程
|
C类
|
启蒙主义思潮与20世纪中国文学
|
050106C11
|
张光芒
|
3
|
交叉前沿类课程
|
C类
|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
|
050106C14
|
吴俊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C类
|
都市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
|
050106C12
|
傅元峰
|
3
|
交叉前沿类课程
|
C类
|
80年代文学研究
|
050106C15
|
翟业军
|
3
|
交叉前沿类课程
|
C类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选读
|
050106C16
|
葛飞
|
3
|
方法实践类课程
|
C类
|
中国现代诗论研究
|
2017年秋季学期以后开设
|
李章斌
|
3
|
方法实践类课程
|
C类
|
现代派研究
|
050108C03
|
唐建清
|
3
|
方法实践类课程
|
C类
|
西方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研究
|
050108C02
|
余斌
|
3
|
交叉前沿类课程
|
C类
|
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专题研究
|
050108C04
|
董晓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C类
|
英国文学经典重读
|
050108C05
|
肖锦龙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C类
|
中国现代戏剧专题研究
|
050405C34
|
胡星亮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C类
|
戏剧批评
|
050405C33
|
吕效平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C类
|
中国古代曲学研究
|
050405C29
|
解玉峰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C类
|
戏曲声腔研究
|
050405C35
|
许莉莉
|
3
|
方法实践类课程
|
C类
|
当代电影研究
|
050405C32
|
杨弋枢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C类
|
20世纪电影艺术史
|
050405C12
|
周安华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C类
|
电视艺术研究
|
050405C11
|
张建勤
|
3
|
专业核心课程
|
C类
|
中外电影比较研究
|
050405C24
|
洪宏
|
3
|
交叉前沿类课程
|
D类
|
电影哲学
|
2017年秋季学期以后开设
|
胡大平、罗慧林
|
3
|
交叉前沿类课程
|
D类
|
跨一级学科任选
|
|
|
|
|
D类
|
跨院系学科任选
|
|
|
|
|
D类
|
跨校课程
|
|
|
|
|
博士生课程
|
公共课
|
|
|
序号
|
课程名称
|
任课教师
|
1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
张异宾
|
2
|
博士生学术交流英语
|
从丛等
|
3
|
英文文献检索与阅读
|
昂智慧
|
4
|
欧美汉学原著选读
|
程章灿
|
备注:3、4任选一门作为专业英语
|
|
|
|
|
专业课
|
|
|
序号
|
课程名称
|
任课教师
|
1
|
形式美学专题研究
|
赵宪章
|
2
|
现代与后现代文学理论
|
周 宪
|
3
|
明清文论专题研究
|
周 群
|
4
|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徐大明
|
6
|
方言学理论与方法
|
顾 黔
|
7
|
汉语语音史研究
|
张玉来
|
8
|
语义语法原理和研究方法
|
马清华
|
9
|
语法学研究
|
沈 阳
|
10
|
汉字理论
|
黄德宽
|
11
|
欧美汉学原著选读
|
程章灿
|
12
|
古迹校勘研究
|
武秀成
|
13
|
中古文献与知识、思想研究
|
赵 益
|
14
|
唐宋文学专题
|
莫砺锋
|
15
|
域外汉籍研究
|
张伯伟
|
16
|
明清文学专题研究
|
张宏生
|
17
|
中国文学史背景研究
|
巩本栋
|
18
|
中国古代散文流派研究
|
曹 虹
|
19
|
中国赋学研究
|
许 结
|
20
|
左传研究
|
徐兴无
|
21
|
中国古代文学通俗文学研究
|
苗怀明
|
22
|
中国20世纪后半叶文学选题探讨
|
丁 帆
|
23
|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人物
|
沈卫威
|
24
|
多元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王彬彬
|
25
|
文学传媒研究
|
黄发有
|
26
|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研究
|
吴 俊
|
27
|
近百年中国文学学术思潮史
|
张光芒
|
28
|
世界华人文学专题研究
|
刘 俊
|
29
|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史及其反思
|
余 斌
|
30
|
解构与英国后现代主义文学
|
肖锦龙
|
31
|
20世纪中俄文学关系专题研究
|
董 晓
|
32
|
中国古典戏剧专题研究
|
解玉峰
|
33
|
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
|
胡星亮
|
34
|
亚洲新电影研究
|
周安华
|
35
|
中国话剧舞台艺术发展史
|
马俊山
|
36
|
现代戏曲理论
|
吕效平
|
37
|
中国戏剧史研究的新路径
|
傅 谨
|
38
|
中国电视剧专题研究
|
李兴阳
|
附:参考书目
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资格考核书目(2013年11月试行)
说明:该书目为博士生必读书目,加星号的同时适用于硕士生。
文艺学专业
1、《礼记·乐记》,版本不限
2、钟嵘《诗品》,版本不限
*3、刘勰《文心雕龙》,版本不限
4、严羽《沧浪诗话》,版本不限
5、叶燮《原诗》,版本不限
6、刘熙载《艺概》,版本不限
*7、王国维《人间词话》,版本不限
8、朱光潜《诗论》,版本不限
9、宗白华《美学与意境》,版本不限
10、钱钟书《七缀集》,版本不限
11、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本
*12、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本
*13、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本
*14、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版本不限
*15、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本(硕士生读第一卷)
16、什克洛夫斯基等著《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三联书店
17、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8、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玲译本
19、朗格《艺术问题》,版本不限
20、热奈特《叙事话语》, 王文融译本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1、陈松岑 《语言变异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丁声树等《昌黎方言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3、高本汉 《中国音韵学研究》(中译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胡明扬 《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5、黄正德等(Huang,
C.-T-James) 《汉语句法学》,世界图书出版社,2013。
6、霍凯特 《现代语言学教程》(1958),索振羽、叶蜚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7、拉波夫 《拉波夫语言学自选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8、赖福吉(Peter Ladefoged) 《语音学教程》(第5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
*10、李 荣 《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1956。
11、利 奇 《语义学》(1981),李瑞华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12、列文森 《语用学》(1986),沈家煊译,《国外语言学》1、2、4期。
*13、陆俭明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4、罗常培 《唐五代西北方音》(1933),商务印书馆,2012。
*15、罗杰瑞(Norman ,Jerry) 《汉语》(英文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16、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
*17、马庆株 《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
18、梅 耶 《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
*19、乔姆斯基《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1965),黄长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0、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6。
*21、王 力 《汉语语音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85。
22、吴宗济、林茂灿《实验语音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3、徐烈炯 《生成语法理论(增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4、徐通锵 《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1。
*25、袁家骅 《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语文出版社,2001。
26、约翰·甘柏兹《言语共同体》,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7、詹伯慧 《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28、赵元任 《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
29、赵元任 《现代吴语的研究》(1956),商务印书馆,2011。
*30、朱德熙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1.许慎,说文解字(大徐本),中华书局,不限版次。
2.陈彭年等,广韵(余迺永校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3.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4.新金文编,作家出版社,2011年。
5.战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6.王 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
*7.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
8.唐 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9.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
10.刘 钊,古文字的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
*11.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8年。
12.耿振生,20世纪汉语音韵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14.邵荣芬,切韵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
*15.洪 诚,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
16.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17.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18.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19.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20.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1.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
*22.沈家煊,语法六讲,商务印书馆,2011年。
23.马庆株(主编),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24.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增订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25. 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26.袁毓林,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
27.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从标准理论到最简方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
28.C.-T.James Huang, Audrey Li, Yafei Li (2009) The Syntax of
Chinese(黄正德、李艳恵、李亚非,汉语句法学(张和友译),中国国际出版公司,2013年)。
29.鲍尔·J·霍伯尔、伊丽莎白·克劳丝·特拉格特,语法化学说(中译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30.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汉斯尤格·施密特,认知语言学导论(中译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以上30种书目,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取其中20种阅读。)
补充书目:(用于硕士研究生)
袁家骅(主编),汉语方言概要,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
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学院(主编),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Longman朗文(远东)出版公司,1988年。
马学良(主编),汉藏语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
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
3、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1956年版
4、陈垣《史讳举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5、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2011年版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本,1990年版
*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83年版
9、司马迁《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中华书局,2013年版
*10、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2006年版
*11、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1983年版
12、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本,1983年版
13、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4、王琦《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本,1977年版
*15、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本,1979年版
16、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本,1988年版
17、张志烈等《苏轼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8、黄汝成《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学术名著丛刊》本,2006年版
*19、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
*20、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
*2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
22、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3、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24、程千帆《古诗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5、周勋初《当代学术研究思辨(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6、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
27、章太炎《章太炎国学讲演录》,中华书局,2013年版
2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0、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1、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
*2、朱正、陈漱渝等《鲁迅史料考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子通主编《胡适评说八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
4、魏绍昌、吴承惠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5、【美】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新星出版社,2007年
*6、【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7、王运熙主编《中国文论选·现代卷》3册,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
*8、【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9、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三联书店,2008年
10、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1、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编《文学运动史料选》,全5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
*12、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下册,花城出版社,1985、1986年
*13、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美】费正清、麦克法夸尔主编《剑桥中华共和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5、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
*16、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17、【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2002年
*18、【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19、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文学理论争鸣辑要》,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20、张学正等主编《文学争鸣档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争鸣实录》(1949-1999),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补充书目:(用于硕士生)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岳麓书社,2010年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1、[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
3、[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4、[美]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5、[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6、[英]威廉斯:《关键词》,刘建基译 ,三联书店
7、[德]奥尔巴赫:《摹仿论》 ,吴麟绶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
*8、[苏]巴赫金:《陀斯妥也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 ,三联书店
*9、[俄]施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论文选》,方姗等译,三联书店
*10、[加]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
*11、[英]戴维·洛奇主编:《20世纪文学评论》(上下卷),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2、[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 ,三联书店
*13、 [加] 琳达·哈琴:《后现代主义诗学》,李扬等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14、[美]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 陈新译,译林出版社
*15、[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
16、[美]马泰·马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等译 ,商务印书馆
17、钱钟书:《七缀集》,三联书店
18、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 三联书店
19、[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乐黛云编:《比较文学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
戏剧与影视学专业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
*2、[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
3、[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德]H-G·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5、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6、李渔:《闲情偶寄》,上海古籍出版社
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8、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1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9、宗白华:《艺境》,商务印书馆
10、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
1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2、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3、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14、张庚:《戏曲艺术论》,中国戏剧出版社
15、洛地:《戏曲与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16、郑雪来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导演与表演》,中国戏剧出版社
*17、[英]J·L·斯泰恩:《现代戏剧的理论与实践》(1-3),周诚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
18、[德]彼得·斯丛狄:《现代戏剧理论》,王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
20、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
21、[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
22、[法]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王志敏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3、李恒基、杨远婴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三联书店
24、丁亚平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
*25、[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徐昭、胡承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
26、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27、[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
28、[美]劳拉·斯蒙福德:《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林鹤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9、[美]罗伯特·C·艾伦编:《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牟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30、陈志昂主编:《中国电视艺术通史》,中国文联出版社
(以上书目,博士生由导师按专业方向选定其中20种, 硕士生由导师按专业方向在带星号的书目中选定其中7种)
专业介绍
文艺学
南京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学科创建于建国初期,属于中文系传统学科。现拥有专职教师6名,兼职教师2名,其中教授5人(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3名(均为硕士生导师),具有博士学位者7人。著名文艺理论家方光焘、罗根泽、陈瘦竹、俞铭璜、张月超、叶子铭、包忠文等曾经先后在本学科担任过教学和研究工作。早在文革前后,叶子铭教授就先后参加了我国第一部文艺学统编教材《文学的基本原理》(以群主编)一书的编写,并主持了该书的修订工作。该书对我国文艺学学科发展和教材建设影响深远。改革开放之后,文艺学学科发展迅速。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该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较早建立的同类学科的硕士点与博士点。2005年本学科被江苏省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2006年被确认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新世纪以来,南京大学文艺学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出版学术专著42部,教材7种,学术刊物3种,主编丛书8套,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承担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13项,省部级社科项目23项,获得科研经费300多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与教学成果奖20项。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学图像论”(赵宪章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语言转向视野下的文学理论问题重估研究”(汪正龙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出处问题的哲学基础及其美学意蕴研究”(李昌舒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先秦两汉图文关系研究”(包兆会主持)等。
南京大学文艺学学科与国内外学界保持广泛的学术合作,多次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本专业教师也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或访问讲学。本学科独立主办或与其他学科联合主办多次学术会议,近年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文化研究的关键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文学与形式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等。
南京大学文艺学学科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一是学科研究方向齐全,学科所辖文艺学基础理论、西方文论与美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三个研究方向涵盖了文艺学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二是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注重具有前沿性的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三是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对中国当代社会经济文化转型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学科赵宪章教授的形式美学与文学图像研究、高小康教授的当代城市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周群教授的明清文艺思潮研究,在国内同研究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本专业具有博士、硕士授予权,主要分为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三个方向。本专业的理论语言学曾领跑全国,是全国南北两大阵营的南方重镇所在,拥有方光焘、黄景欣、施文涛等著名学者,近年来又开始重振雄风,成果迭出。本专业的社会语言学近年来异军突起,建有全国第一个社会语言学试验室,并多次举办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与多个国家具有合作关系,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影响都很大。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招收研究生已有十余年,教学经验丰富,已培养出数十名研究生。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语言学概论、方言与文化、城市语言调查、修辞学、语言变异研究、中国语言学史、理论语言学研究、语言统计学、汉语语音学专题、汉语方言学、语义学、汉语语音史、言语社区理论等。
专业内共有5名专职教师,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3名。还聘有十几名国际一流专家作为兼职教授,定期前来讲座和座谈。
汉语言文字学
本学科源远流长,百年弦歌,不绝如缕,名师荟萃,英才辈出。从三江师范学堂到两江师范学堂,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到国立东南大学,从中央大学到南京大学,一批大师或名师在本学科执教,如赵少咸、黄侃、汪辟疆、胡小石、汪东、马宗霍、方光焘、黄淬伯、张世禄、洪诚、鲍明炜等等。本学科也培养了一批誉满语坛的毕业生,如吕叔湘、潘重规、殷孟伦、高明、殷焕先、周法高、李孝定、张志公等等。1981年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后,本学科于1984年获得现代汉语硕士点,1986年又获得汉语史硕士点,1990年获汉语史博士点,2001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建国以来,洪诚、鲍明炜、鲁国尧、王希杰、李开、柳士镇、滕志贤、杨建国、高小方等先生为本学科的发展贡献良多。
目前,本学科在传统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文献训释等领域后继有人,奋力进取;在语音史、语法史、现代汉语语法学、词汇学、方言学、汉藏比较语言学等领域不落人后并有特色。现有专职教师10人,均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5人(长江学者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沈阳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现代汉语语法,代表论著有《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生成语法理论和汉语研究》、《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等,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玉来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汉语史,代表论著有《韵略汇通音系研究》、《韵略易通研究》、《中原音韵校本》等,现为学科带头人。马清华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语义学和句法学,代表论著有《系统原理下的语言问题》、《语义的多维研究》、《并列结构的自组织研究》等。杨锡彭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汉语语法学、词汇学,代表论著有《汉语语素论》、《汉语外来词研究》等。陈立中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汉语方言学,代表论著有《湘语与吴语音韵比较研究》、《黑龙江站话研究》、《甘肃合水太白方言自然口语语料类编》等。陈文杰副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汉语词汇史、汉语语法史、训诂学,代表论著有《早期汉译佛典语言研究》、《试论佛典俗语词的推源问题》等。魏宜辉副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古文字学,代表论著有《再论马王堆帛书中的“是=”句》、《论战国楚系文字中省体之“繁”字及相关问题》等。
本学科目前在研的课题有: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沈阳)、汉语音韵学百年学术源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主持人:张玉来)、现代汉语句子复杂化问题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主持人:马清华)、多视角下的中古汉译佛经词语特质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主持人:陈文杰) ;海峡两岸(含港澳台)语文现状和发展趋势比较研究(国家语委度重点项目,主持人:沈阳);传情和达意——语言怎样表达意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普及读物项目,主持人:沈阳)、战国简帛文字讹变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主持人:魏宜辉);孤本清代江淮官话韵书《同音略解》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陈立中)、新见战国秦汉简帛用字综合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魏宜辉)。
本学科坚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改。导师组严格要求,已成功培养数百名中外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和访问学者,从本学科走出去的一大批优秀语言学家活跃在国内外许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成长为有关学科的学术骨干。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以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为依托。古典文献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是教育部在全国条件较好的大学批准成立的第一批古籍研究机构之一。本专业以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典籍、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
本专业远绍黄侃、胡小石、汪辟疆等大家所开创的南京大学中文系传统文史研究的朴实雄厚之学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首任所长程千帆先生、第二任所长周勋初先生、唐代文史研究名家卞孝萱先生,以及现任所长程章灿教授的带领下,经过一批中青年学者的努力,在古典文献的整理、考订和理论阐发诸方面,形成了谨严踏实的学风,将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赋予传统的古典文献研究以现代学术的品质。
本专业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1985年该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该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
本专业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密切协作,承担了一批大型古籍整理与研究项目,如程千帆先生主持的《中华大典·文学典》已出版,其中有卞先生负责的《隋唐五代文学分典》;程先生主编的《全清词》顺康卷二十册荣获国家图书奖;周先生主编的《唐人轶事汇编》荣获全国古籍整理一等奖,以上几项重大成果,在学术界影响很大。历经十余年、经过多名同仁合作的《册府元龟校订本》2006年12月出版,全书一千卷,整理后的字数约1600万,此书一出版即受到学界高度重视,认为此书在古文献学界成为整理中国古典文献的优秀范例。该书于2007年获得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程章灿教授主编的《文献传承与文化认同研究丛书》、《古典文献新视野丛书》,是近期代表性研究成果。武秀成教授主持的“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中的《新唐书》修订工作,颇受学界关注。
本专业原学科带头人周勋初先生治学出入文史,视野开阔,所撰七卷本《周勋初文集》在新时期的传统文史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著有《师门问学录》、《李白评传》、《馀波集》、《韩非子校注(修订本)》。博士生导师程章灿教授在魏晋南北朝、唐宋文学研究方面深有心得,有《魏晋南北朝赋史》、《刘克庄年谱》、《世家大族与六朝文学》、《赋学论丛》等专著出版,在国际汉学研究领域有译著《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程教授于石刻文献亦研究多年,已有《石学论丛》、《古刻新诠》、《石刻刻工研究》出版。博士生导师曹虹教授在中国散文史和佛藏文献研究方面齐驱并进,撰有《阳湖文派研究》、《慧远评传》、《中国辞赋源流综论》,已经完成《清史·艺文典·散文篇》科研项目。严杰教授在唐宋文学文献研究方面有《欧阳修年谱》、《白居易集校正》、《颜真卿评传》、《唐五代笔记考论》等成果。武秀成教授在《旧唐书》研究方面有潜心多年的专著《旧唐书辨证》,近有《玉海艺文校证》(与赵庶洋合作整理)。赵益教授在道教文献研究方面有著作《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古典术数文献述论稿》、《真诰点校本》。徐雁平教授撰有《清代世家与文学传承》、《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上下卷),近期研究方向为清代家族文学、清代文献文化史。张宗友副教授有著作《经义考研究》、《朱彝尊年谱》,研究方向为中国经学史、中国目录学史。
本专业近几年将陆续推出的重要研究成果有周勋初先生主编的《宋人轶事汇编》、《新编全唐五代诗》(初盛唐部分),程章灿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10卷)。
本专业已出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专刊”20余种,出版《古典文献研究》集刊17辑,在学界均有很好的口碑。
中国古代文学
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历史悠久,始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继承自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学术大师如黄侃、吴梅、胡小石、汪辟疆、陈中凡、罗根泽等执教于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程千帆、周勋初、卞孝萱等老一辈学者的带领下,承续“东南学术”的优良传统,以新知益旧学,经过长期的建设,形成了文献考证和文艺批评相结合、文史贯通的治学方法和研究特色,传承着严谨踏实的学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88年首批,2001年重新认定,2007年第三次评定),首批博士点,国家“211工程”一期重点规划项目南京大学“中国文学”的带头学科。该团队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实现了老一辈学者到中青年学者的交接,形成以莫砺锋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张伯伟、张宏生、程章灿、巩本栋、许结、曹虹、徐兴无等教授为核心力量的学科团队。本学科成员力量整齐,各有专长,能以个性化的研究整合成具有整体风格的学术实力,其中中国诗学、辞赋学、清代词学、域外汉籍研究、文学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尤见特色。
中国现当代文学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由方光焘、孙席珍等老一辈学者创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80年代,陈瘦竹、叶子铭、许志英、邹恬等第二代学者,将本学科带入了全国领先地位。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使得国家的各个方面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思想解放”更是使学术研究出现新的气象。也正是在“思想解放”的大潮中,南京大学中文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开创性和突破性的成果,从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该领域最优秀的团队之一。
本学科是恢复学位制度以来首批建立的硕士点,1985年被批准为博士点。1996年,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戏剧学两个专业组成了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含戏剧学)”。2001年,本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1999年12月,在1978年筹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的基础上,以本学科为核心的“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0年,本基地更名为“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2002年,本学科梯队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改革开放以来,本学科经历了从硕士点、博士点到博士后流动站,从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发展过程,曾先后被列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11工程”中国文学项目、“985”创新基地“民族认同与汉语言文学”的支撑学科,现已建成在人员、经费、资料、项目和成果积累等方面均具相当规模的教学科研基地。
最近十年来,本学科取得了更加引人注目的发展,推出了一批影响巨大而深远的成果。《中国现代文学主潮》、《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中国乡土小说史》、《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鲁迅晚年情怀》、《文坛三户》、《风高放火与振翅洒水》、《往事何堪哀》、《胡适传》、《回眸“学衡派”》、《“学衡派”谱系》、《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跨界整合——世界华文文学综论》、《世界华文文学整体观》、《五四作家的文化心理》、《当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混沌的现代性》、《向着无穷之远》、《想像的代价》、《中国乡土小说的世纪转型研究》、《中国新文学史》、《鲁迅内外》等一系列著作,都是最近十余年本学科的成果。为了强化学术显示度,本学科还有意识地集体推出科研成果,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两辑“鸡鸣丛书”。每辑十册。计十二册的“中国新文学研究丛书”近期也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些成果,研究水平位居海内外本学科前茅,引起了海内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广泛关注。
近几年来,本学科的教学科研骨干已顺利完成从老一辈学者向中青年学者的交接。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5人,其中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7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各1人。本学科现学术带头人为丁帆、王彬彬、吴俊、沈卫威教授。已形成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结构合理、阵营齐整、年富力强、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和前景的优秀学科梯队。梯队成员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精辟的文学史观、独到的文学感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思潮流变、作家作品等进行了极具前沿性和独创性的研究。丁帆教授现任全国性学会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王彬彬教授现任全国性学会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沈卫威教授现任全国性学会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刘俊教授为全国性学会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可以说,最近十年间,本学科完成了从该领域“领先”地位到“领军”地位的跨越。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南京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的前身是南京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它是国内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单位之一。曾在传记研究和中法文学比较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产生了广泛影响。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现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门下的国家重点学科。教研室在编教师7人,教授3 人,副教授3 人,讲师1 人。主要研究领域有中外文学关系、西方当代文学批评、西方现代派文学、英国文学、俄罗斯文学、法国文学、美国文学等。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本专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一,注重基本功,强调稳扎稳打,力避比较文学研究容易犯的空疏肤浅、大而无当的毛病。第一,注重理论修养,强调广泛吸收各种新知新见,运用各种科学思想方法多方位、多角度深刻发掘特定的学术领地。本专业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教育部和江苏省科研项目,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欧美文学研究、俄罗斯文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